首頁

為農科生插上工程素養的翅膀

2022年11月24日 16:54 來源:中國教育報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找到破解農科專才培養與農業生產內部結構變化脫節問題辦法——

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瀅 通訊員 楊遠遠

農科學生不只學農,同時經歷系統的工程實訓,會有什么收獲?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本科畢業生李飛用親身經歷回答:“簡直像被插上了翅膀!”

工作后,李飛發現:在綿羊集約化飼養過程中,羊場的設計不合理會導致很多隱患。結合在校時工程訓練課所學的知識,他主動參與大型羊場設計以及飼料加工調制與供應模式、自動化清糞裝置研發,得到了行業專家的認可。短短數年間,他還參與設計完成了國內首條全混合顆粒飼料生產線,相關產品獲評“甘肅省工信廳工業優秀新產品”。

在以信息、知識和裝備為核心要素的農業4.0時代,如何有針對性地破解我國高等農業教育長期存在的專才培養與農業生產內部結構變化脫節的矛盾?李飛的經歷背后,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用現代工程科學技術補強農科學生強農興農本領的持續探索。

工程基礎教育與農科專業教育相結合

“早在本世紀初,學校就開始將工程意識培養和工程能力訓練納入農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并于2005年在全國率先面向農科專業學生開展工程基礎訓練教育教學?!睂W校副校長陳玉林介紹,多年來,學校構建了以“工程與智能農業裝備”為訓練平臺,以課程教學、項目創新、產業實踐三個維度為端口的“一平三端”工程訓練體系,為農科專業工程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貢獻了“西農方案”。

如今,農工結合的培養方式與時俱進,農科專業學生在工廠車間、創新空間和智慧農場里體驗工程科技的力量,工程意識培養和工程能力訓練已延伸到農科專業教育全過程。

“新時代,交叉融合既是科技創新的路徑選擇,也是人才培養的必然通道。工業及工程思維、工程實踐能力,是涉農專業學生在現代化大農業背景下充分適應社會需求的重要能力,是解決農業生產中工程問題的基本需要?!睂W校教務處處長陳遇春介紹,近年來學校創新了“工程基礎教育和農科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教學理論,系統梳理了機械、電子、信息、能源、化工等工程學科技術,從中抽取出可“工為農用”的元素,開展工程教育教學活動設計與實踐。

學校通過典型產品制造過程中多學科技術的綜合交叉運用,設計、生產、銷售、管理等多部門的協同運行,鑄造、鍛壓、焊接、機械加工、裝配等多工種多工序的有序生產,引導學生在工程實踐現場體驗工業化生產的組織方式與管理手段,學習、體悟把原材料加工成產品的工藝技術科學原理與工程基礎,理解工程科學嚴謹務實、綜合創新的“造物”本質,拓寬專業視野、訓練綜合思維、樹立大工程意識。

以李飛此前所在的動物科技學院為例。本科學習過程中,經過動物科學各類課程學習、動物生產類課程實習和工程訓練,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畜牧業各個畜種的現代化生產模式和行業發展趨勢,掌握畜牧業現代化、自動化和信息化相關知識,從而發展自身的工業工程思維、畜牧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

用工程實訓重塑農科專業知識結構

“一平三端”突出大工程意識培養和工程能力訓練,把工程基礎訓練、課程教學、創新訓練和產業實踐按專業、分階段、有梯次地嵌入農科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讓農科專業學生走進工廠車間,用工程科技、工程思維、工程實踐重塑專業知識結構。每年,學校20個院(系)、43個本科專業的近3000名大一學生都會開展為期一周的工程訓練。

機電學院院長黃玉祥介紹,在平臺建設方面,為了更好地整合工程教學資源,學校先后四次更新設施裝備,建設工程實訓平臺,按照工業化生產環境標準,對零件設計、制造等工程訓練設備環境進行改造升級,并組織教師編寫相關實踐教學教程;還整合集成農業信息采集器、傳感器、控制器等智能設施裝備,搭建大田種植、品種區域試驗及種子生產、設施農業等現代農業生產的智能裝備應用訓練與實踐創新平臺;建立校企聯合智慧農業協同創新中心,與北清通航科技教育有限公司、杭州東駿科技有限公司等優勢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引入無人機系統等先進技術,服務學生開展智慧農業科學研究與實踐訓練;建設大學生智能農業創新創業實踐中心,采取校企導師引導、學生自主研學機制,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創客之家”,其中的智能農業裝備協會入選“2020年全國高校百強學生社團”。

光有平臺不夠,還需要精品課程作支撐。學校按照農業全產業鏈發展需求設計課程,研發了75門工程類通識課,如“智能農業裝備”“無人機技術及應用”等。授課師資包括學校教師、場站技術人員、企業工程師等,實施多元混合式教學并注重思政元素的嵌入;在課堂教學之外,切實發揮試驗站作用,引導學生到現代農業企業進行綜合工程實踐鍛煉,每年約有800名學生、50名教師進入企業或場(站)。

“20多年來,學校持續對農科人才工程素養與工程能力‘一平三端’培養體系進行升級和功能拓展,解決了農林院校農工交叉融合不夠、資源整合不足、作用發揮不充分的問題,為農林類高校全面推進卓越農林人才培養探索出新的路徑?!睓C電學院原副院長陳軍說。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助力新農科建設

“在校期間,我參與了農業信息技術、耕作學、農業機械化、設施農業等工程訓練項目,在掌握農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實踐鍛煉。從工業角度看待農業,從高新技術角度賦能傳統農業,對于我后來的工作和技術研究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边@是學校2012屆碩士畢業生曹艷春工作10年的感言。

現在的曹艷春已經是一家知名公司的市場副總裁,全面負責數字農業全國示范建設工作。而她的經歷,只是“一平三端”培養體系實施以來,學校農科人才工程能力顯著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得到行業認可的縮影。

2018級學生潘哲宇的專業是植物保護,貌似和工科不太沾邊。但在大二到大四的專業課學習和實習中,她發現:大一時學到的工程知識太有用了!“正因為有這些鋪墊,在田間地頭我才能更好地理解農戶使用農業機械的原理?!?/p>

“工程基礎訓練突破了女生的自我設限?!迸苏苡钆d奮地表示,自己不但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吃苦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也得到了鍛煉。

工程能力訓練有效提升了農科學生的培養質量,還為新農科專業的改造提升提供了課程、師資、實踐資源。

一方面,自2018年以來,學校農學、植保等農科學生獲批農工交叉類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850項,獲農工交叉類省部級、國家級競賽獎項總計268項。另一方面,通過項目帶動,學校教師主持參與多個國家級教學改革立項,農科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工程類課程增加了75門,聘請“產業導師”215名。

“學校多年來摸索形成的可借鑒、可復制的新農科專業培育建設實踐路徑,有效支撐了‘智慧農業’‘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等系列新農科專業建設,進一步提高了人才培養與未來農業發展的契合度?!标愑窳直硎?,學校未來將繼續深入探索農工交叉融合,建好新農科,造就新農人。

 
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