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程大學探索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
大學里走出產業工程師
中國教育報記者 方夢宇 通訊員 查桂義
經濟發展、產業升級,要以人才為本,可如何讓高校學生走出校門就能適應產業需要?
作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安徽工程大學以產業需求反向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摸索出了一套卓有特色的產業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
“我們探索基于產業、專業、就業、創業的人才培養之路,形成了產業、專業、課程、師資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新生態,就是要解決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契合度不高的問題?!痹趯W校副校長葉常林看來,學校多年堅持的辦學路徑是地方高校在當下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重要砝碼。
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
近年來,安徽工程大學主動優化布局戰略新興領域和未來尖端領域專業,率先啟動“新工科”建設,申報獲批了機器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一批與地方支柱產業緊密對接的新興專業,把專業建在產業鏈上。
伴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一批新鮮“IP”橫空出世,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傳統專業卻依然固守原有的教學套路,造成畢業生到企業后“不適用”的問題。人才供需矛盾如何解決?學校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應運而生。
“我們主動應對從信息管理向大數據應用的變化,把握本質上大數據的信息、知識和情報生產方式與信息鏈邏輯關系并不沖突的邏輯,根據數據、信息、知識的復合特點,積極進行專業改造調整,以滿足社會對高校人才的需求?!庇嬎銠C與信息學院院長汪軍介紹,早在2018年9月,學校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就迎來了首屆學生。
新專業猶如一匹黑馬殺出重圍,學生就業質量的改善水到渠成。汪軍自豪地透露,據不完全調查,專業調整后,學生就業崗位分布從單純的軟件開發、電商等擴展到金融企業、人工智能企業、工業企業等各個行業。薪酬方面,月薪5000元以下收入檔的比例由25%降至9%,7000元以上收入檔的比例由調整專業前的62.5%上升到77.9%。
教學接軌車間讓知識“活”起來
“高校教師普遍存在從學校到學校、缺少企業實干背景的問題,如何解決?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們補上‘企業實訓’這一課?!睂W校教務處處長周曉宏表示,近三年學校已經選派251位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有效提升了教師工程實踐能力。
翻開《安徽工程大學教師赴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辦法》,“教師進企業、入車間,強化教師專業應用和工程實踐能力,促進教師參加社會實踐鍛煉,從而建設一支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的規定映入眼簾。
電氣工程學院教師袁一鳴正是這項舉措的受益者。
以往,教材中的一些內容相對抽象,公式推導演繹較多,學生學習理解有一定困難。通過企業鍛煉的經歷,袁一鳴掌握了大量時新的工程案例。在課上,她引入工程問題實際解決場景來輔助教學,比如“飛機視頻噪點去除實際工程應用”,不但解決了學生的理解困難,而且極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
“長期困擾我的教學難題,就這樣迎刃而解了?!痹圾Q欣喜地說。
培養企業最需要的人才
隨著各產業鏈在培養方案中的持續深入,實用型人才的培養成為高校和產業鏈上企業共同關注的焦點。
在梳理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安徽工程大學在學校層面形成了產業需求與就業質量協同的“預警、減招、停招、改造、撤銷”專業設置和結構調整機制,并讓企業也主動參與進來。
以地方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對工程師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需求為標尺,學校反向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按照“進課題、進實驗室、進團隊、進賽事、進企業”,“個性化、小班化、導師化”的“五進三化”模式進行人才培養,而“冠名班”正是這種教育理念的典型代表。
談起學校機械工程學院里的奇瑞冠名班,當地企業拍手稱贊。在校時,該班便把學生當作企業“預備工程師”培養。2021年3月,首屆奇瑞卓越工程師培養班正式開班,所有課程均由企業高層、技術骨干、一線工程師講授,在畢業設計環節,會由校企雙方共同出題、共同指導學生畢業設計。
學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認為,冠名班除了解決高校和企業人才需求不銜接的問題之外,也讓學生真正實現了理智自主的職業規劃。
學校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負責人介紹,經過調查了解,參加校園招聘的畢業生普遍關心未來職業發展、薪酬待遇等問題,僅靠招聘會的介紹,學生很難得到全面解答。除此之外,3至6個月的崗前培訓帶來的心理落差感,讓很多學生還沒入職就選擇了離職?!捌髽I提前介入人才培養環節,校企聯合授課,會讓學生對企業了解更深,對未來職業目標更清晰?!?/p>
有了奇瑞班的“拋磚引玉”,一個個企業冠名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今年,安徽工程大學擬開設12個冠名班,示范效應下,學校校企深度融合的步伐愈發堅定。
專業與產業“雙向奔赴”,相互賦能,實現共贏?!跋乱徊?,安徽工程大學作為蕪湖市第一批‘人民城市建設合伙人’,將按照‘人才庫、科技庫、思想庫’的定位和‘產業鏈、專業鏈、創新鏈’的思路,努力打造與蕪湖市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創新、文化創新高地?!比~常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