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等教育結構優化調整

2021年03月05日 14:43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專訪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

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年,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開局之年。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戰略決策。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高等教育結構優化調整是一項重要的戰略考量。圍繞加快優化調整高等教育結構、使之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這一重要問題,中國教育報記者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進行了專訪。

堅持央地聯動、輸造結合,著力解決區域布局不平衡問題

記者:高等教育區域發展不均衡現象的存在,使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流失日趨嚴重,建設經費嚴重不足,發展壓力日益加大,影響了欠發達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甚至已經嚴重制約和影響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如何解決高等教育區域布局不平衡問題?

杜玉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立足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加快形成點線面結合、東中西呼應的教育發展空間格局,提升教育服務區域發展戰略水平。”長期以來,政策資源、財政資源、人才資源的供給不平衡,造成我國高校在空間布局上不平衡、不合理,呈現出東部資源密集、中西部資源稀疏的“東高西低”格局。

過去一段時間,出現了不少“雙一流”高校“集體東擴”的現象,這些“雙一流”高校到經濟發達的東南沿海地區設置校區和研究機構,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東西部高等教育差距。我認為,區域間的高等教育差距,本質上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的差距,縮小差距需要加強國家和地方發展戰略的聯動。

中央層面,要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統籌制定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真正破解人民群眾期盼良好教育與優質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有限教育資源協調分配與全面激勵高等教育辦學活力的矛盾,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與高等教育產出能力不足的矛盾。

地方層面,要把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擺在重要位置,把高等教育發展納入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全局中來考慮。我國高校95%以上是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地方高校,沒有地方高校的高質量發展,就不可能支撐和實現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目標。地方各級政府應大力提升治理能力,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改善,帶動地方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

記者:具體來看,如何縮小我國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差距?

杜玉波:當前,要縮小我國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發展差距,必須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一方面,要培植中西部高等教育造血基因,增強中西部高等教育自主發展能力,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另一方面,要強化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的制度供給,加大優質資源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力度,重點扶持,精準施策。特別是在實施新一輪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中,要集中力量加強西部高?;A能力建設,在政策引導、資源投入上打破常規,特事特辦,以強有力的舉措將資源向西部地區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傾斜。同樣的項目或平臺,給高等教育資源“富裕區”是春風送暖、錦上添花,而給高等教育資源“薄弱區”則是旱逢甘露、雪中送炭,甚至還能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

要力爭經過若干年的努力,推動東部發達地區率先引領,先行實現教育現代化,中西部地區迎頭趕上,加快發展,縮小差距,實現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

堅持需求導向、錯位發展,著力解決類型層次結構不適應問題

記者: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杜玉波:我們走科技自立自強道路,必然需要更多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尤其是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這就需要充分發揮高校在推進知識創新、科學創新、技術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構建高層次、高水平學術人才培養體系。高等教育要全面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升級,必須適應產業分工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的人才需求變化,加強對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力市場發展趨勢的研究,推動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加快轉型發展,積極發展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使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比例更加合理,為產業提質轉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記者:我們注意到,多年來存在的高校辦學同質化現象,是造成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重要原因。為適應新發展格局,我國高校類型層次應如何調整?

杜玉波:新發展階段,我國高校的類型層次應從“金字塔”轉向“五指山”,形成梯度、對接需求,不能盲目攀高、一味追求學術型。既要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也要發展應用型大學,不同層次的高校都要追求卓越、辦出特色,在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的環境下,從同型競爭走向錯位發展。

本科教育要培養適量的基礎性、學術型人才,但更重要的是加大力度培養多規格、多樣化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研究生教育要以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為重點,培養結構從以學術學位為主向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協調發展轉變。高等職業教育主要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辦學路徑,努力鍛造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在推進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要深刻理解轉型發展的實質,就是要明確辦學定位和服務面向,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國家需要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上來,轉到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不同類型的人才上來,推動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創新、在專業課程設置上調整、在師資配置上優化、在實踐教學資源上投入、在教學管理機制上改革。

在實現普及化的大背景下,要不失時機地將我國高等教育引入以內涵建設與質量提升為中心的轉型發展軌道,引導高校把握服務面向,實現差異化發展。

堅持動態調整、突出特色,著力解決學科專業結構不合理問題

記者:適應新發展格局要求,迫切需要進一步優化調整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存在哪些突出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杜玉波:學科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和載體。我國高校學科專業設置的問題,突出表現在缺乏具體的人才需求預測,優勢特色專業集中度不夠,部分高校辦學定位不清晰,學科專業設置存在盲目性、貪大求全,基礎學科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缺乏引導和扶持等方面。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圍繞學科專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探索建立人才需求的預測和預警機制,及時將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和重點產業人才供需情況,反饋到高校學科專業設計和招生政策調整上,使高校人才培養在源頭找到依據。同時,要逐步建立獎優退劣的評價機制,促使高校主動提高學科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引導高校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形成學科專業特色。

在學科專業建設方面,高校要堅持有選擇性的發展,有所為有所不為,主動建立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以特色發展為導向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要堅持強化高點,培育重點,扶持增長點,避免學科專業設置的盲目性和“碎片化”,克服功利性和“多而散”。尤其要把學校傳統的優勢學科專業做強,把國家戰略急需的學科專業做精,把新興交叉融合的學科專業做實,固本強基、交叉融合、擇優培育,以優勢學科專業為引領,帶動和輻射其他學科專業建設,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協調共生、支撐發展的學科專業生態體系。(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琴 高眾)

作者:劉琴 高眾

精品久久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