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關注
“家庭教育立法,是值得肯定的大好事,是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全面建立健全教育法律的重要舉措。”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說。
前不久,《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家庭教育這件看似“私領域”的事情,第一次上升到國家公法的高度,引起社會普遍關注。
實際上,近兩年,教育領域中的“校鬧”、教育懲戒權等問題治理也紛紛駛入法治軌道。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將于6月1日正式實施。在全面推進依法治教的過程中,近年來我國教育立法體現出怎樣的新特點?面臨哪些新挑戰?如何保障落實?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教育立法趨于完善,回應群眾期待
“教育已經從規模發展轉向內涵發展,教育立法修法也明顯加快,從確保教育投入和確保受教育者權益轉為學校自主辦學、學校社會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師質量等內涵方面的要求上來,本次家庭教育立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說。
自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將“依法治教”作為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開始,這一概念在此后的教育政策中屢被提及。在歷年全國兩會上,教育立法始終是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連續幾年帶來教育立法的議案建議。他表示,當前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向著完備化、專門化、具體化、可操作化發展。
“完備化主要體現在對家庭教育等原先沒有法律法規的領域進行補缺。教育法律法規都是教育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還有家庭教育法、學前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等‘在路上’的法律法規,相對于上位法來說,更加傾向于具體化、專業化、可操作化。”周洪宇說。
這一變化的背后,周洪宇感受到,教育法律法規正越來越適應今天教育發展的需要,適應人全面發展的需要,適應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和建設教育強國的需要。
而教育法律法規體系的“大廈”落成,代表委員的“磚瓦”功不可沒。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建議“與未成年人相關的工作崗位不得錄用有性侵犯罪記錄者”的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對此感受很深。
“建議登上了‘熱搜’,讓性侵未成年人這一話題更直接地進入大眾視野。我發現近一年來,全社會對侵害未成年人這個問題更加重視。”劉希婭更看到,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對民意的充分尊重與吸納:2020年5月,最高檢、民政部、教育部等9部門共同印發《關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的意見(試行)》,建立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2020年9月,最高檢與教育部、公安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建立教職員工準入查詢性侵違法犯罪信息制度的意見》,規定對三類人員性侵違法犯罪信息查詢。一旦有性侵記錄,不得錄用或者不予認定教師資格。
“教育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未來可能將出現更多更復雜的教育問題,需要建立相應法律法規來規范指導。”倪閩景說。
有法必依、違法必究非朝夕之功
“家庭教育立法當然很好,而法的生命力重在執行。”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第二中學校長庹慶明深耕教學一線,深有體會。
“比如冷暴力要如何判斷?對‘不合格’的父母,是否有更多的監督辦法?”庹慶明表示,對于一些爭議問題,草案還需進一步界定,還要更加明確違法的情形,懲處辦法也要與之一一對應,減少法律執行中的模糊地帶。
從有法可依,到有法必依,難在哪兒?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府教育督導辦主任楊善竑表示,教育系統內外對于教育法律法規的認識與理解不到位,“違法而不知”問題需要關注。
教育系統沒有執法權,長期以來是教育法律法規落實見效的“軟肋”。“現在,教育執法一般通過移交給民政、公安、司法等有執法權的部門或進行聯合執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協同機制。”楊善竑說。
“建設法治社會是一個漫長的歷程。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是巨大的進步,從有法可依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還要再走一段路。”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出了一個普遍規律。
“全國人大每年都會對法律執行情況進行檢查,我相信未來也會繼續對家庭教育法等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在此過程中及時糾偏、不斷完善。”朱永新說。
立法以外,還需集聚更多力量
“原來,暴力只是家長教育工具箱里最簡單的辦法。而法律會倒逼家長尋找更好的教育方式。”在朱永新看來,家庭教育法明確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是可以直接影響教育的“硬法”。
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法(草案)》向公眾征求意見時,許多人留下了疑問:“誰能教我怎么管孩子?”“發現鄰居打孩子,我能怎么做?”
如何真正實現依法治教,集結更多智慧與力量參與進來?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建立家庭公共服務體系尤為重要。”張志勇表示,此次家庭教育立法,明確了政府在家庭教育中的責任,公共服務體系要在政府主導下建立起來。
比如,縣級層面建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建立家庭教育網上學校;學校開設家長學校,提供家庭教育幫助與指導;社區引入家庭教育公共指導力量。“只有把這些網織得越來越密,父母在尋找家庭教育指導時才能獲得相應的服務和幫助。”張志勇說。
教育本就不是獨角戲,需要“眾人拾柴”的也不只是家庭教育。
“要加強普法。”楊善竑認為,要讓法律法規落地生根,需要對教育系統內外尤其是教育管理者、教師、家長、學生宣傳講解法律法規,起到預警作用。
作者:中國教育報記者 林煥新 唐琪 李萍